乡村的夜晚,远远近近的路灯,彩灯,汽车的灯光,暗淡了少年记忆里那些曾经清朗、璀璨的星光。
步行至灯光昏暗处,停下脚步,抬头仰望星空,定睛看一会儿,那些在明亮灯火里暗淡的星光,又渐渐清晰、闪亮起来。深色的天幕,似乎遥远,又似乎很近,那一颗颗,一团团或明或暗的星星不规则的钉缀在泛着深深藏青色的天幕上,一动不动。牵牛,织女,依稀可辨的银河依旧是几十年前少年记忆里的分布和摸样,而今斗转星移,星光依旧,可在星光照耀下的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那曾经孤独的少年却早已沧海桑田,双鬓泛华。。。
夜里看星,秋天是最好的季节。秋夜的田野,走出看护玉米的窝棚,在一片秋虫的鸣叫里,清凉透彻的夜空,似乎是星星离地面最近的时候,一颗、三颗、五颗。。。颗颗清晰可辨,牵牛织女,就在头顶上方,隔河相望;北斗七星斜斜的挂在空中,还有那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亮亮的白点,泛着有点耀眼的微光,一直延伸到天边落幕处。偶尔有流星划过夜空,拖曳着长长的尾巴耀眼而快速的消失在遥远的天际。。。而冬夜,连星星也不愿亲近这个荒凉而寒冷的季节,只能躲在远远的天幕深处。
脖子酸了,低下头,放平视线,眼前和远处的灯光似乎更加明亮了,那些刚刚还清晰的星光,一下子又变的遥远和模糊起来。
灯的光明,使人们发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但同样也迷失了很多,丢掉了很多。有些感觉,有些体味,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才能得到。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生活在一片光明之中。
面对这灯火辉煌的璀璨世界,我至今常常想起甚至有点怀念少年时代点一盏煤油灯读书的那些日子。
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我的小学教室和家里是没有电灯的。那时的夜晚,习惯于黑暗,习惯于一盏小小的煤油灯。虽然是小学,但晚上或是冬天的清晨,在教室里,在家里,就需要点起那盏冒着一股黑黑烟柱的小油灯,在昏暗的灯光里咿咿呀呀的朗读或写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个晚上下来,鼻孔里就会有黑黑的煤烟的痕迹。低头写作业时,常常不小心被放在课本前的煤油灯烧糊一点头发,伴着“滋啦啦”的声音,散发出一股烧焦毛发的气味!有时,用一枚缝衣针扎一颗花生,一粒玉米或是黄豆放在红红的灯火上烧,烧得发黑,半熟,用手擦一擦,塞到嘴里,也觉得有滋有味。
电灯的使用,是生活和读书的革命,几乎改变和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夜晚变得明亮起来,生活更加富有节奏,人们丰衣足食,渐渐告别了那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没有电灯的日子,那些使用煤油灯的过往,早已成如烟往事,但那些往事,就如墙角里那些沉积多年早已泛黄的烟渍,依旧执拗的隐藏在那里,虽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却顽固而难以清除!
评论